师资领航育英才,匠心筑梦创未来
——解码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育人密码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如同一颗璀璨明珠,以深厚的行业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作为衡量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既是学院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本文将深入剖析学院在师资建设、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揭示其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逻辑。
一、师资矩阵:打造“双师型”教学天团
结构优势突出
学院现有教职工481人,其中专任教师38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2%(148人),硕博士教师占比52.7%(204人)。更值得关注的是,“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6.4%(257人),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拥有企业一线实践经验,能精准对接行业技术前沿。
名师引领方向
全国农业职教名师6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象9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2人,构成学院教学科研的“领头雁”。例如,朱广琴教授团队研发的“肉用山羊多胎繁育技术”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直接服务乡村振兴;孙朋博士带领团队攻克禽类疾病防控技术,获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团队协同创新
学院组建省级教科研团队8个、博士创新团队3个,形成“老中青”梯次合理的教研矩阵。近三年,教师团队立项省市级课题49项,发表论文237篇(其中核心期刊62篇),获授权专利41项,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成效显著。
二、教学革新:构建“产教科”融合生态
课堂革命提质效
推行“治人文、精技术”教学改革,构建“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药品食品学院开发的“生物制药模块化课程”,将企业生产案例植入课堂,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林工程学院与徐工集团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实训基地强实践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16个,总面积达12.3万平方米。其中,生物装备学院的“智能制造产线实训室”完全复刻企业生产线,学生实训产品直接供应合作企业,实现“学习即创收”。
产教融合育英才
与126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展“嵌入式”订单培养。如与江苏恒瑞医药共建“药品检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学生毕业即获企业认证证书,就业竞争力提升30%以上。
三、育人成果:铸就高质量发展标杆
技能竞赛显身手
近三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斩获金奖3项、银奖7项。2024年,生物装备学院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农业机器人”获全国职业院校技术成果展一等奖。
升学就业双丰收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8%,专业对口率达89%,其中65%进入规模以上企业。升本通道畅通,近三年专升本录取率超30%,部分学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名校研究生。
社会服务树品牌
学院年均开展技术培训5000人次,覆盖苏北8市农业产业链;牵头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3项,如《袋栽海鲜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填补行业空白,助力乡村振兴。
总结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师资强、教学精、成果优”为办学底色,构建了“双师型”教师驱动、产教融合赋能、实践导向育人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从田间地头到智能车间,从实验室到创业园,学院用实力证明了职业教育同样能托举起青年人的职业梦想。未来,随着“大生物、大健康”产业蓝图的展开,这里必将涌现更多能工巧匠与大国农匠,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