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师资与教学双轮驱动的育人高地
在江苏教育版图上,运河高等师范学校(简称“运师”)以119年师范底蕴、乡村振兴使命与“真知笃行”校训著称。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省级“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其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如何支撑“乡村教师摇篮”的称号?本文将从师资结构、教学成果、教研实力、特色模式四大维度,揭秘这所百年名校的育人密码。
一、师资力量:学术与情怀的交融
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占比47.9%:现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138人,其中特级教师7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人,市学科带头人25人。
学历层次: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67.2%,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海外访学经历教师超50人次。
名师引领
学科领军团队:组建语文、数学、学前教育等6个名师工作室,主持省级以上课题28项。
青年教师培养:实施“青蓝工程”,30余位教师赴高校做访问学者,10位青年教师走上管理岗位。
行业影响力
书法家尉天池(1956届校友)题写校名,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日本福冈县博物馆收藏。
教师团队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综合奖项4项,学生累计获国家级竞赛奖31人次。
二、教学水平:硬核数据背后的育人实效
升学就业
专转本率95%:2024年,2017级美术班30人参加“5+2”专转本,26人被南通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录取。
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8%:近三年毕业生超95%入职中小学、幼儿园,部分进入教育行政部门。
技能竞赛
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近五年获省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21人,苏北领先。
创新创业: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5项,孵化教育类创业项目8个。
社会认可
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著称,获评“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校友成就:培养出国际总干事、全国模范教师等杰出人才,尉天池等校友反哺母校设立奖学金。
三、教研实力:学术反哺教学的创新实践
课题研究
省市级课题28项:涵盖“乡村教师培养”“陶行知教育思想”“大运河文化育人”等领域。
成果转化:5项研究成果获市级社科奖,出版专著、编著8部,核心期刊论文31篇。
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13个:开发《运河文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等特色课程,获评“江苏省优秀行知实验学校”。
实践教学基地:与25所中小学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年均参与教学实践超1000课时。
信息化教学
智慧教室覆盖率100%:实现教务管理网络化、智能化,校园网站获评“江苏省优秀教育网站”。
在线资源:开发微课、慕课资源库,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四、特色模式:扎根乡土的育人探索
“三字一话”基本功
每日训练:学生需完成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及普通话日练,纳入期末考核。
技能大赛:举办校级“三字一话”竞赛,优秀作品在校史馆展出。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与早教机构、幼儿园共建“订单班”,学生毕业即可上岗。
校地合作:承接邳州市教师培训项目,年均培训骨干教师3000人次。
“1+X”证书制度
双证毕业:学生毕业时需取得教师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育婴师、保育员)。
国际认证:与英国、澳大利亚高校合作,引入TESOL、早期教育国际证书。
五、学生评价:真实反馈中的口碑印证
正向评价
“专业课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备课、试讲,模拟课堂很真实。”(2023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学校组织去乡村小学实习,让我更坚定当老师的信念。”(2024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改进建议
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安排较满,自由支配时间少”,学校已调整为“必修+选修”模式。
针对“教材更新滞后”问题,2025年将增设3门校本教材。
总结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以“师资立校、教学强校”为战略,构建了“名师引领—硬核教学—学术反哺—特色育人”的闭环体系。47.9%的高级职称占比、95%的专转本率、98%的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印证其“乡村教师摇篮”的实力。未来,随着“一体两翼”专业格局的深化(师范为主体,艺术、现代服务业为两翼),运师将继续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卓越教师。选择运师,即是选择一条以师范情怀为底色、以专业能力为支撑的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