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政策

聚焦全国两会丨2023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3-08 浏览量: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并提出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在教育方面过去的五年内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今年的政府也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写进了工作重点内。
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
在“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部分——
>>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
在“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部分——
>>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五年来
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部分——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
>>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
>>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在其他部分——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
>>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
>>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
对202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在“今年工作重点”中“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部分——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部署,单独列章表述,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凸显教育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关键意义和枢纽价值。今年两会前夕,一场超过581万人次的官方网络调查,“教育人才”也再次成为最受关注的公共话题。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声:
哪些建议指向教育未来?
ChatGPT与高质量教育
ChatGPT会颠覆传统教育吗?倪闽景委员认为,以特定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一定会被颠覆,因为你无论怎样学,在知识与技能上都学不过机器。但是,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教育将永远存在。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因为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我们拥有和硅基生命完全不同的精神和灵魂。
如果认为ChatGPT不利于现在的教育教学,要么是这些教的内容没有价值,要么是还没有理解利用新知识工具可以创造更高级的思维和创造力。而这,才是迫切需要教育者去开拓的。ChatGPT这个强大的新知识工具,一定会促进真正的高质量学习。
ChatGPT热度居高不下,毫无疑问也成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热议的新议题。
 1.人工智能,要注意科技伦理,趋利避害
王志刚(科学技术部部长)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后的“部长通道”中,王志刚部长把ChatGPT与梅西作了类比。ChatGPT是个大模型、大计算、很好的计算方法,同一种原理,但做的质量还是不一样的。就像踢足球,都是射门,但是要做到像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研究有一些成果,希望中外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更多好的成果,要注意科技伦理,趋利避害。点击阅读《科技部部长谈ChatGPT时,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2.加强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对人工智能革命
褚良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
针对ChatGPT引发的讨论,褚良银提出,它的本质是语言处理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革命。大家都在担心“饭碗”能否保住的同时,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课程设置到课外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提升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应对师生规范使用ChatGPT有指导性意见
汪小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
汪小帆表示,对于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既不能过于担心、一禁了之,也不能毫不担心、放之任之,建议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
近年来,我国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高度重视其中的伦理规范问题,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重塑高等教育,推动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研究范式变革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技术支撑。
 4.用新技术促进教育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倪闽景表示,ChatGPT出来后,学校教育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新的工具出来,一定是新的、好的学习工具。在新的层面带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和新的思维能力的建构。用新技术促进教育,这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
3月4日,两会开幕第一天,在上海一场名为“ChatGPT与未来教育”的沙龙上,19位专家学者也讨论了ChatGPT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认为,这是一次理解人师存在价值的机遇,是一次促进教师能力重塑的机遇。面对ChatGPT的挑战,教师锤炼以下三项本领,也能实现“绝地反击”:
第一,善于挖掘和转化人机对话的育人价值;
第二,善于选择并且教会只有人师才能赋予学生的教学内容;
第三,善于与作为“机师”的ChatGPT协同育人。
深化教育改革
 1.建议六三三学制改为五二三
阮诗玮(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当前,人口社会结构、劳动人才需求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沿用“六三三”基础教育学制和中考“五五开”普职分流政策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阮诗玮调研发现。阮诗玮建议,改“六三三”学制为“五二三”,并将义务教育由九年改为十年。相应地,可取消中考普职分流,多数初中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普通高中,形成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贯通办学体制。此外,阮诗玮提出,调整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将数理化等部分艰深内容上移至高等教育阶段,适当压缩外语等学科课时,增加哲学、逻辑学、信息技术等内容,并将通识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融入义务教育阶段,为将来推行更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础。
 2.在高中段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籍互转
蒋鹏举(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
蒋鹏举针对如何增强职业院校招生吸引力的问题提出,可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认知和体验教育,在高中阶段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籍互转,深化职普融通。拓宽“中职—高职—职本—专硕—专博”贯通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支持办学质量好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联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高校,试点开展专业硕士、博士培养,让毕业生既有高学历、又有强技能。
将阅读当作一件大事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读书活动,代表、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科学和技术越是发展和进步,越要重视读书。
 要解决“我要读书”的问题
蒙曼(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如何更好地形成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推动读书活动?蒙曼表示,首先要在心里解决“我要读书”的问题,再用最合适的方式读起来,然后在阅读中结交朋友,并且在阅读中带动他人。
乡村振兴
 1.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
民进中央
民进中央指出,当前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差异大,乡村教师数字化应用意识和能力整体不足,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错配,乡村教育数字化成功实践的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加快薄弱地区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建设更新。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乡村社会发展及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配置现状,合理预测适龄受教育人口数量变动趋势,做好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动态配置。搭建性能良好、传输稳定的乡村教育城域网,针对性开发、输送符合每个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
 2.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石炳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石炳启就乡村人才振兴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准备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关建议。“我一定会把乡亲们的心声和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让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中,让老百姓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石炳启说。
谢青梅(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
谢青梅同样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她建议,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乡村振兴人才,打造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针对“大学生”群体
 1.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
梅兵(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在5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2.建议研究生教育可前移至大三大四
印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印杰表示,在顶尖的研究型高校,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很高,其实可以将研究生教育适度前移至大三、大四,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与学术学位不同,专业学位的教育应注重产教融合,培养标准也应与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接轨。
 3.引导高校毕业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
张天任(全国人大代表)
张天任表示,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4.建议高校增设家政学专业
姚劲波(全国人大代表)
姚劲波提出,探索国家职业标准开发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等开发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在国家新职业认定时,向家政服务业予以倾斜,继续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新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深挖人才供给“蓄水池”。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许连红也曾表示,“目前,家政行业从业人员大多介于35岁至60岁,40岁到60岁占绝大多数,而且综合素质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与雇主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许连红说,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雇主及部分从业者认为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地位低,这一现象制约了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供需缺位现象;在管理方面,存在家政服务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或有规定没落实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许连红建议,在全国各类高校增设家政学专业,重点开展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和医护陪护等培训;加大家政从业者的岗前和回炉培训力度。
来源:新华网  微言教育
声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江苏中考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以上学校相关内容均不代表江苏中考网意见。考生填报志愿请以省(市)教育考试院或学校官方最新公布为准。
  • 我已同意并阅读《隐私保障》

地区直达